——四川省水利系統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汪小龍事跡
汪小龍,男,漢族,中共黨員,1974年11月,現年46歲,成都市溫江區河長制工作服務中心八級職員,現任色達縣旭日鄉旭日村第一書記。
2018年7月,響號召、赴使命,主動報名遠赴色達投入脫貧攻堅主戰場;把旭日當自己的家鄉,扎根基層、服務群眾、發揮才能,真情融入風雪高原;主動學習,克服困難,扎實工作,提升能力,發揮共產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。
旭日村位于鄉政府駐地,距縣城63公里,海拔3480米,全村共61戶333人,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戶112人,識別當年貧困發生率為33.23%,無集體經濟收入,屬色達縣深度貧困村。
“躬身高原,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力量,是第一書記的堅守”,包含了多少艱辛、付出。2019年5月,汪小龍任旭日村第一書記,作為人生一次重大挑戰,他始終相信只有堅韌戰勝困苦,勤勞打破貧窮的思想,牢記責任與使命,通過虛心“勤學”知政策,耐心“勤說”宣黨恩,誠心“勤問”了民意,潛心“勤想”謀規劃,恒心“勤走”促發展的工作方式,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,圓滿完成旭日村村退出、戶脫貧的政治任務。
打破常規新思路,培養干部留隊伍。改變旭日村農民夜校先講再翻譯,群眾聽不懂,干部嫌麻煩的傳統授課方式。在夜校前,先召開村干部與駐村工作隊工作會,學習政策、明確宣講內容、安排近期工作,開夜校時,再由村干部負責對農牧民群眾進行宣講,干部清楚了,群眾也就明白了,政策才能實實在在的宣傳到位、落實到位。為拓寬村干部創業思路,為引導村干部主動思考,進一步激發村干部干事的激情和動力,提前謀劃鄉村發展,努力為村培養一批帶不走的扶貧干部,2020年9月帶領村“兩委”干部赴溫江考察學習,助力鄉村振興從“輸血”到“造血”轉變,旭日村于2020年被甘孜州評為“鄉村振興示范村”。
組織旭日村干部到溫江區壽安鎮學習鄉村振興
建強基層組織建設,黨建引領脫貧攻堅。通過組織黨支部黨員大會、民主生活會、主題活動、上黨課、老黨員座談、慰問困難黨員等多種形式,強化黨員意識,錘煉黨性黨風。積極開展與溫江區水務局第二機關支部結隊聯建,促進組織之間優勢互補,構建“組織互促、黨員互動、載體互用、結對互助”的黨建新格局。三年來發展黨員4名,為基層黨組織補充新鮮血液與后備力量。
走村入戶講政策,控輟保學助教育。扶貧先扶智,教育從小抓起。教育好一個貧困孩子,就要改變家長的觀念,通過反反復復入戶宣政策、講道理,教育才能挖掉窮根擺脫貧困,努力就有成效,現旭日村無一學齡孩子輟學;為讓幼小的心靈種下奮進的種子,2020年10月通過努力,在多方幫助下,組織10名旭日小學生到溫江研學;通過“朋友圈”、社會力量的幫扶,為旭日幼兒園、小學捐贈價值5萬余元的書籍、玩具、生活學習用品等。
(與家長簽訂控輟保學“六長”責任書)
(走村入戶了民情、宣黨恩)
三年來,努力為藏鄉群眾增收致富找思路、謀出路,通過捐贈扶貧、就業扶貧、產業扶貧等幫扶方式,發展特色合作社、動員22戶藏式民居接待等壯大集體經濟、增加收入,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7700元,民居接待戶年均增收4000余元;旭日村貧困家庭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2000余元增長到2020年的7571元,徹底擺脫了貧窮。
“遠離家人,無法陪伴照顧,是共產黨員的無悔”這名話飽含多少心酸、愧疚;2019年10月,年老的父親被確診為肺癌急需手術,為確保即將進行的甘孜州脫貧攻堅級驗收順利通過,強忍著堅持工作,每天只能通過手機了解父親病情;待父親手術方案確定后,在手術前一天才請假回家陪伴,照料,一周后含淚離開還未治愈的父親,回到工作崗位,開展迎接省級驗收與第三方評估的相關準備工作;子女的成長,離不開父母的陪伴,正讀高中的女兒,因無法照顧與接送,只能住校,每次回家最開心的事是去接她放學,看到她笑容,是我心中的愧疚。
青春由磨礪而出彩,人生因奮斗而升華!
(社會幫扶捐贈旭日小學生學習用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