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汛期工作能不能做好,看汛前備戰就知道了。”當測報中心主任汪勇向年輕職工講述自己工作心得時,在場者對這些天的忙碌有了更深的認識,也產生了新的思考。
汪勇是在結束汛前整站回來的路上說這句話的。半個月過去,他們搞測量、做維護、查缺漏,設施、斷面、站網“點線面”結合,處處似乎都寫滿“常備不懈”四個字。陽光下,鋼塔頂油漆閃亮,纜道上黃油發光;小院里,站房塵除灑掃,準備著一個新的忙碌季節的到來。“這兩年,水文站年年都不一樣”,有老百姓這樣說。比起去年,這次整站的效率提升了一倍。
補設施短板,建隊伍強項。汛前準備工作的新面貌,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清醒認識。
隊伍建設注重“地基”。水文改革后,新的機構增加,人也不用再駐站了。但在這個相對偏重經驗、注重一線的行業,沒有基層水文站的磨礪,沒有過去按流域管理時各種河流情況交叉復雜局面的應對經驗,沒有水文老前輩的“傳幫帶”,新的水文測驗人才如何培養、考察?沒有了基層經驗的支撐,年輕人少了一些基層鍛煉的機會,在看似發展空間沒有“天花板”的新建單位,會不會又多出了一層“玻璃頂”,阻礙著繼續向上發展。這是汪勇近來一直思考的問題,他琢磨出的答案是“打地基”。在他的帶領下,新進的年輕人按照慣例到測報中心“鍛煉一年”,從“不知水文”,到“水文值得”;業務生疏的“老”同志“回爐再造”,一個多月就解決了思想上的問題,工作也麻利多了。
完善設施夯實“家底”。去年4月,資陽中心成立伊始,即對各水文(位)站、雨量站進行“拉網式”排查,梳理匯總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,“搶補”難點、盲點部位。“沒得錢,就到處拼湊、借用備品備件,完成了44個雨量站、7個水位站、6個水文站巡檢和維護工作,報得及時報得準了,就啥也不怕了。”水文建設室負責人王志富至今對這段經歷引以為傲。他說,實現“從零到一”以后,現在的重點就是監測設施設備的逐年改造升級,把水文站網整得更標準規范、更現代智能,水文的“家底”厚一分,服務防汛抗旱、水資源管理等的能力就強一分,群眾的安全感就增一分。
融入地方擴寬“大門”。變被動配合為開門“出擊”,由“產品輸出”上升到“提供服務”,成為資陽水文建設提質增效的主旋律。3月以來,水情預報室負責人周晶晶著手研究一項新任務:在中小流域預警預報基礎上,擬探索部分區域山洪預警、中型水庫聯合調度的水文分析和預測預報,實現資陽市水文預報預警自動化、預報調度一體化的目標。她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各水文(位)站上下游的中型水庫,擬訂了調查研究方案、收集了基礎信息,即將開展實地調研,為下一步指導水庫防汛調度打下基礎。
準備做得多,底氣自然足。“我們全面調研各類水雨情站點、墑情監測站點、水質監測站點,開展各水文測站上下游河道查勘工作,分析研究資陽市主要河流水文特性和暴雨特性,為服務地方做足了技術支撐和物質準備,下一步的路更寬廣。”周晶晶從來沒有這樣自信過。